佛教知识网 名山古刹 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梵净山 弥勒菩萨道场

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梵净山 弥勒菩萨道场

弥勒菩萨

梵净山简介

梵净山, 位于贵州东北部的印江、松桃、江口三县交界处。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梵净山,面积567平方千米,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动植物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有华山之气势,泰山之宏伟,兔耳岭之奇石。现已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云瀑、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为梵净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标志性景点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

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曾发表讲话说:“梵净山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是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梵净山佛教文化

https://v.qq.com/x/page/s31627zk9fg.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s31627zk9fg.html

世界最大弥勒金佛供奉梵净山。梵净山是西南地区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历代多次重修,后毁于“文革”,是贵州境内一座有1000年历史的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到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

护国寺:梵净山护国禅寺是明代万历年间敕封的著名四大皇庵之一,也是梵净山最大的寺庙。护国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距金顶约11公里,原名天池院,始建于宋代建炎年间,清初更名为护国寺。该寺背靠狮子崖,面对肖家河,寺庙占地40余亩,应属梵净山最为壮观之古寺。距梵净山金顶15公里。棉絮岭自梵净山金顶逶迤而来,在护国寺后山稍有停顿,形成一片开阔地带。护国禅寺背靠青山,面向万岭、极目远眺,数百里山峦起伏,波涛般荡叠绵延,让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护国寺内题咏、楹联颇多,尤以书题颐和园匾额荣获慈禧嘉赏的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所书正殿长联及匾额最为珍贵。

护国禅寺历史悠久,2002年底2003年初,在护国寺原址施工中出土了一大批万历三年(1575)的寺庙文物,如药师佛的宫毗罗等12药叉神将、古碑、莲座等,多数为绿砂石,神将造型生动,工艺独特,栩栩如生,十分珍贵,其中一尊石佛造像背面刻有“万历三年”字样。同年代的梵净山金顶石壁“院道摩崖”有“委系古迹名山”,印江知县雷学皋招募善人“起竖庵殿”等记载,这些出土文物和碑刻证实了430年以前修复梵净山时的盛况,可见梵净山护国寺在当时就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护国禅寺原有建筑占地达48亩之多,有殿堂三进: 前为玉皇殿五间,两侧配殿各两间;中进为正殿七间,侧各三间禅房,中为天井,两侧各有厢房五间,对厅五间,是朝山时香客宿息处;后进为观音殿,两侧耳房分别为厨房和库房。整个寺庙群均为木结构,建筑精美,画栋雕梁,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族建筑风格。寺内佛像伟岸庄严,雕塑精细,造型逼真,流金溢彩。

1998年9月1日举行修复护国禅寺奠基典礼。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寺院已初具规模。2004年9月23日中国梵净山佛文化研讨会暨大雄宝殿佛像开光典在此隆重举行。2005年4月6日,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石岗吉杰布之母--慕名前往梵净山护国禅寺,用藏文题写了“吉祥如意”条幅,以藏族的最高礼仪向大雄宝殿的三尊主佛敬献了哈达。2005年5月1日-5月15日,中国梵净山护国禅寺庙会系列活动在这里举行, CCTV-7 “乡村大世界”《印江印象》举行了大型文艺活动。

弥勒菩萨

承恩寺:原名上茶殿,位于贵州省江口县境内的梵净山上,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县和松桃县三县交壤的梵净山新老金顶之间。承恩寺始建于明初,2009年在原遗址上重建,2011年完工,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建筑。

作为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与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齐名。梵净山佛教自唐宋开始传入,由周边向中心地区推进发展,至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承恩、天庆、朝天、天林、天池等寺院皆获皇帝敕封。历史上,梵净山高僧云集,如妙玄、明然、深持、隆参等曾驻锡于此。民间佛教信仰更是普及流行,红绫上敬,香火绵延至今。然而这片梵天净土却命运多舛,累遭战火兵燹,承恩寺累毁累建,佛事时衰时兴,令人扼腕于佛运之厄,更感叹于精神弥坚。而今重逢盛世,梵净佛法喜迎中兴。

龙泉寺:从江口上梵净山过山门不远处,一桥飞跨白云碧溪,一山青翠掩映红墙橙瓦。这就是梵净山古佛道场的南路接引殿“龙泉寺”。龙泉寺是一座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和圣水观音两尊佛像。佛像的台座后面有一股沁凉甘醇的清泉,人称“圣水”。信众争相取饮,或捎带回家。人人都传“圣水能治百病”。在“圣水”的后面有一组碑林,是48座脚庵中南路之一座。

朝天寺:原名冲天寺,位于梵净山东北麓的三角桩,有梵净山南天门之称,始建于明代万历46年(1618年)(《贵州宗教概览》第5页)。据《下茶殿碑》载,咸同年间赵子龙、刘满作乱,庙宇被毁,清道光6年后由隆参和尚募化再修,光绪5年(1879年)又毁于兵燹。因地处东北线上梵净山要冲,历来为“兵来匪去,匪去兵来”之要隘。

坝梅寺:位于梵净山西侧的德旺乡坝溪与梅溪间的坝梅坡上,故称坝梅寺。系梵净山四十八座脚庵之一,建于明初,原名承恩寺(即承恩寺的别殿),1676年的古碑称为“承恩寺常住”,1830年的古碑称为“承恩堂”,与梵净山顶的“承恩寺”同此寺属一僧住持。困山上高寒,每入秋冬,冰雪封路,山上僧下山住于此。从山上建于1618年的“赐敕碑”落款看,承恩寺排列为第一,且注明庙产田十二石。这个第一,同坝梅寺数层宽阔的宅基规模是一致的,它比天庆寺、护国寺的宅基要大得多。与民间传说的“坝梅寺的谷子,天庆寺的树子,白云寺的竹子”也十分相符。据康熙15年《坝梅寺碑》载,该寺原建正殿七间,偏殿及僧房数十间,画栋雕梁,极为宏伟,门前有合围古树数十株。坝梅寺建筑占地面积十余亩,寺产以稻田为主,遍及周围30里。和尚墓塔到处都是,亦堪称梵净山佛学之渊源,是研究梵净山佛教最重要的场所。现坝梅寺已毁,仅存遗址和碑碣十余处、浮塔三座。其遗址和墓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菩萨

红云金顶:在承恩寺的对面,有一高200余米的巨石拨地而起、直入虚空,人称“金顶”,也叫“啸天龙”, 海拔2200米。日出日落之时,红云缭绕,瑞气蒸腾,颇为壮观,故又名“红云金顶”,谐音“鸿运金顶”,有鸿运当头的的寓意。新金顶上半部分被“金刀峡”隔成两座孤峰——南面建有释迦殿,供奉释迦佛;北面建有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中间由天桥连接,状若飞龙。红云金顶从不同角度观看,分别似佛手二指禅,也像生命的图腾,因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峰”。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认定为全国佛光出现最为频繁的佛山之一,

伫立金顶之上,风云聚合,方圆八百里景观尽收眼底,神奇的佛光时隐时现,有诗云“红云隔断脱烟蒸,濯濯灵山佛式凭”。若攀登金顶,既要鼓足勇气,又要平心静气;手中抓牢铁链,脚下踩稳踏实,才能登上金顶。金顶突兀峭耸,被金刀峡劈分双峰,两峰之间有一石桥凌空飞架,该桥就是连接今世与未来的天桥。据《铜仁府志》载,天桥所需石料皆由朝山信众从山下背负攀升而来,其石之珍贵,其志之坚诚,都让后人惊叹不己。南宋白莲社修造天桥时,桥心曾嵌有一块大石板,叫做“舍身石”,一半压在桥身上,一半伸出虚空中,求佛信众为了保证自己的虔诚,常在悬石顶端跪拜苍天,身体朝前一倾,石板就“哐当”一响,跟着倾斜,直起腰,石板恢复原状,又会“哐当”一响,真是惊心动魄。现在为了安全,已将石板撤掉。天桥两边,各建一殿,左边敬的现世佛释伽,叫释伽殿。右边供的是未来佛弥勒,叫弥勒殿。两峰孤峙绝顶,风声凛冽。古时都以铁瓦做盖,两殿都有石崖作为倚障,好似屏风,一名说法台,一名晒经台。传说,梵净山是金刀辟峡,二佛导航,修行当下,圆满未来的佛教圣地,是二佛比肩,万佛共和的极乐天宫。

梵净山之神奇集中于金顶。一座百余米高的巨石从海拔2200多米的山顶上拔地而起,高矗入云,直插虚空。上此金顶必须手攀铁链,脚手用力,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虔诚至志,一心向上方可通达。稍有疏忽,心辕意马,失手落足,坠入沟壑,踪影全无。

上得金顶并非一眼平地,必须先进释迦殿,朝拜释迦牟尼佛,然后再经“天桥”,跨越丈余宽的峡口,进弥勒殿,恭敬弥勒佛。这一先一后,往往游客不在意,难以体察两殿先后之奥秘。诸不知,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佛教创始人,他以一大因缘现世人间,以身证法,说法四十多年,立意弘法度众,被世人称之为佛祖。

据《弥勒经》记载,在很远的将来,弥勒佛出现,那时人的寿命极长,没有病患,寿命都有八万四千岁,女年满五百岁以后才出嫁。那时,国土富饶安乐,地面平整,像镜子一样明亮纯净,谷物食品极多,人丁兴旺,有许多珍宝,地面上只有甘美的果树及香气浓郁的植物。那时,风调雨顺,四季分明,人的贪欲、仇恨、愚痴被诚恳所取代,人心和平,一心一意,相见时欢快高兴,相互间使用善言净语,语言相同,没有差别,人民信仰一致。那时,金银珠宝,珍珠琥珀散落在地上,无人理睬。

释迦佛与弥勒佛的传说:金顶上有两座寺庙,一边为释迦殿,一边为弥勒殿,中间由一桥连接。传说金顶本为一整体,后来释迦佛与弥勒佛同时看中金顶,都到这上面打坐修行,燃灯古佛看在眼中,便手执金刀,从峰顶一刀劈下,从此一峰分二顶,释迦居左、弥勒居右。按照佛家“竖三世佛”的说法,燃灯代表过去,释迦代表现在,弥勒代表未来,这里可参拜三佛,而且弥勒佛是最后也是最高的佛,因梵净山乃弥勒佛道场。两座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时毁时建,今天已经按古时恢复,由于疾风吹动,庙宇都盖铁瓦,每块重达8公斤左右。两座庙宇前方立有屏风,后方都有一石台,分别为“说法台”、“晒经台”。连接两庙的桥,凌空飞架而称“天仙桥”。

老金顶:老金顶海拔2493米,是梵净山第二高峰。因月光下石壁经常出现弥勒佛为众生说法的图像,又名“月镜山”。老金顶上建有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又被称作定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老金顶在新金顶的对面,承恩寺的背后,是梵净山的一个景点群,最突出的特色是千奇百怪的石崖,因此,游客们又将这里誉为一座奇石大观园。民间传说弥勒菩萨通体光明,每当良霄,坐在红云金顶的莲台之上有如一轮满月东升。他身上的月光慈济在老金顶的石壁上,整座石崖也随之荡漾出一片如水光洁,形如月下铜镜,而且在铜镜上映现出弥勒佛未来下世在龙华大会上度无量诸佛的弘法奇观。因此史书将老金顶取名“月镜山”。 在梵净山古佛道场的开发中,月镜山在前,人们习惯称为老金顶;红云金顶在后,便叫新金顶。

梵净山秀丽风景

https://v.qq.com/x/page/x06211kfwn1.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x06211kfwn1.html

梵净山山青水绿,每两条山岭间就有一条溪流,人称“九十九溪”。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11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沿途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发源于西部、北部的河流为乌江水系,梵净山即是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梵净山保存了距今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较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区。梵净山由于地质年代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境内群峰高耸,溪流潺潺,飞瀑宣泄,呈现奇秀景观。梵净山区域有着众多的历史遗址和文物。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更为梵净山的旅游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佛光: 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分,人们在太阳相对的云雾上,便可以看到七色光彩组合成的巨大光环,倏忽间飘飞而至,里面佛影端坐,庄严肃穆,其景奇异之极,其光绚丽之极!梵净山佛光是所有名山中佛光出现频律最高的地方,相传只要有佛缘就能看到佛光,就能心想事成。要看佛光,除红云金顶之外,老金顶的九皇洞、蘑菇岩都可以见到,是梵净山的神奇之一。

幻影:在梵净山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巨大的人影出现在天空的云层上,不知道是你自己的身影还是大佛来到你的身边。出现幻影的时刻一般在佛光产生之前或之后的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内;另外当闪电照彻夜空的时候,或者有淡淡月光挥洒夜空的时候,都会有这样巨大的幻影在你的身旁出没,是梵净山的神奇之二。

云海:即瀑布云。在梵净山刚才还是万里晴空,一时间便成了云海,雪波翻涌,浩缈无际,就像回到了14亿年前的海洋时代。随着风向,云流突然间又从高天跌下深谷,只见洪波涌起,山岛竦峙,势卷八荒,气颠千里。人们将这种壮观奇景称为“云海”或“瀑布云”, 是梵净山的神奇之三。

万步云梯:从鱼坳零步升至山顶,要攀登8000多级石阶,大约10里之遥,号称万步云梯。这8000步云阶,引领着人们穿越4个气候垂直带,5个土壤垂直带和5个植被垂直带。数时之内,10里之间,让人们共历四季凉热,共赏天下物类。

从零步至海拔1300米的1000步石梯处,为常绿阔叶林带。这一带林木高大挺拔,其树种有楠、樟、青冈栎、黔桐等珍稀树种。从1300~1900米的回香坪处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的混交林带,主要生长的树木有水青冈、槭树、樱树、花楸树等。从1900~2100米之间为落叶阔叶林带,主要生长的树木有槭、樱、花楸等,间杂一些常绿阔叶乔木。从2100~2350米处,是梵净山的云线。之间主要生长着苍劲古虬的铁杉、冷杉,这些树身上都披着厚厚的苔藓,这是梵净山亚高山针叶林带。从2350~2572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主要植物是高山杜鹃和箭竹。

万卷书:万卷书景点位于梵净山蘑菇石一带,传说是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蹄触及梵净山,从马上落下一叠佛经化石而成。整个山体层层叠叠,堆砌有序。位于老金顶的半山腰部,整座山崖层层叠叠,堆砌有序,像一本本齐天堆放的书籍。这就是梵净山有名的“万卷书”。古人有一首诗写道:“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沌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好一个“名山还有未烧书”。传说它是从印度取回来的经书,是弥勒菩萨现世梵净之后,高僧玄奘和尚西天取经返回时,也专程来梵净山拜参弥勒古佛道场。快到红云金顶,因坐下白龙马偶失前蹄,从背上撒落一叠佛经,因缘得当,竟然落地生根。便成就了今天的梵净山一绝—万卷书。后人口口相传,有读懂这万卷书者,径可直升兜率天,亲听弥勒佛说法。

蘑菇石:位于承恩寺的背后山顶上,在去老金顶的路旁,是一个景点群,蘑菇石就在其中。蘑菇石名如其形,上大下小,形似蘑菇,犹如灵气十足的苍穹灵芝。高约10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已在风雨中飘摇10亿年,却依然是顶天立地,傲视苍穹,稳稳站立,已成为梵净山的象征。传说因蘑菇石得到了佛家“平常心”的真谛,所以亿万年立于不败之地。现在,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它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身份,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为世人熟知,还走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

太子石:在牛尾河的幽谷深壑之中,有一山峰高约200米,峭拔高耸,峻美非常,人称太子石。山上有一棵大树,远望就象太子撑着一把伞在南巡。传说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之母李太后曾在梵净山老金顶下九皇洞苦修成仙。小太子为寻找母亲,不辞千辛万苦来到梵净山牛尾河边,苦苦呼唤母亲。小太子每喊一声,就长高一截,竟长成了现在这么高了。佛祖怕他再长高就看见了九皇洞里的母亲,影响他母亲修炼,于是施法将其定住,成了永远向天仰望的样子。峰顶上长有两棵菩提树,是太子石奉献给人间的智慧树。

万米睡佛:是惟妙惟肖、宏大伟壮的佛陀睡相,在全国独一无二。如果天气晴朗,从南线江口上山,可以在回香坪看到万米睡佛。从西线上可以在棉絮岭看到万米睡佛。

敕赐碑: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海拔2270米,是梵净山最著名的文物,碑的全称叫《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为明朝万历帝赐封建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建于明万历46年,即公元1618年,是御僧妙玄奉神宗皇帝之命将梵净山金顶古佛道场重新鼎兴之后,由神宗皇帝下圣旨敕建的。执笔者为户部郎中李芝彦。碑文全是楷书阴刻,共计1349个字,其中序文838个字,附文511个字。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是记录梵净山佛教发展历史,确定佛教地位的最权威、最有价值的资料,也是描写梵净山山川名胜的第一美文。敕赐碑将李太后列名首位,说明朱明万历王朝对梵净山的重视程度。

禁砍山林碑,共两块,分别刻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为贵州省保护文物。

九皇洞:在蘑菇石下面去老金顶的路旁,这道用梵净古石砌的石洞门,就是梵净山最古老的一个修行遗址“九皇洞”。这里供的菩萨与梵净山别的庙宇不同,它供的是九皇娘娘——也就是梵净山的女神形象。是梵净山辟支学派佛殿遗址。辟支佛是小乘佛教的学派之一,其教义是只自反而不度人。民间传说九龙封九皇之后,在白莲社尚未在梵净山兴建弥勒古佛道场的南宋之前,有一个不知何方人氏的女辟支佛徒就来到了洞里修行。她常常不辞辛劳为环山百姓看病送药,很受环山百姓爱戴。她死后肉身竟然不腐,容颜如生。其体内之血可以让死人复活,让白骨长肉。后来化成仙。梵净百姓便将这个不知来历的得道女尼认定是飞升了的九皇的嫔妃。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建九皇殿以供祭她的佛像。明朝万历之后,九皇娘娘的故事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因为当时朝廷出了一个虔诚礼佛、广施福田的李太后,她是万历神宗皇帝之母,她对梵净山的佛教开发关心备至,并说动神宗皇帝,敕命御僧妙玄和尚重建梵净弥勒道场,使梵净山的佛教达到空前鼎兴的阶段。梵净百姓奉她为佛,将她的故事代代相传,久而久之,竟将她与肉身成圣的“九皇娘娘”合二为一。其实,这正是广大信众的意愿:每一个对梵净山佛教作出过非凡贡献的女性,都是人们心中的梵净女神。

凤凰山:在金顶右边那座高耸如云的山峰就是凤凰山。它是梵净山的主峰,海拔2572米。相传凤凰山下有九个水池,人称九龙池,早先是水光潋滟,霞彩护拥,天上仙女常束这里秘密沐浴。百鸟之王凤凰被仙女们那美妙绝轮的出浴图所感动,心喜若狂,便引来许多珍禽异兽前来观看,玉皇大帝得知龙颜震怒,便将凤凰罚下天宫变为此山而得名。凤凰山下那九个龙池,是典型的高山沼泽草甸,上面生长着一种苔藓类植物,据说那美丽、明亮、松软的金发苔藓就是仙女们那一头亮丽的披肩发凝固而成。凤凰山有一壁图案怪异的石壁叫九龙壁,是九皇洞里的九条龙升天宇后留在人间的化石形迹。地考志书词载,凤凰山那边很早就是辟支佛修行的地方,现在那里还有他们留存的岩画以及石洞、石房……现因山势太险,草深林密,已经不可通行。凤凰山有两种动物天下少有:一是黑虎,二是盲蛇。黑虎形状如牛,黑底起白花;盲蛇像黄蟮,身体细长而没有眼睛。相传过去朝山的人遇上它们,只要口诵“阿弥陀佛”当即走开,不会伤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5552.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