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简介
嵩山,夏禹时称嵩高 、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时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 、衡山共称五岳。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部,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嵩山还是三教的策源地,三教指的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学文化。有名的佛寺有北魏会善寺、嵩岳寺、永泰寺、金清凉寺、少林寺等,其中法王寺是中国佛寺创建之始。
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山峰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n0826rh7xnu.html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92米,主要建筑为中岳庙、嵩阳书院。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三十六峰,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正如诗中所说:“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太室其中24峰,远近齐一,其峰有峻极、黄盖、青童、浮丘、三鹤、遇圣、万岁、玉镜、狮子 、虎头、起云、凤凰、金壶、华盖、玄龟、卧龙、会迁、子晋、老人、玉人、玉女、独秀、 积翠、太白、玉柱等。
少室山,有三十六峰,颇为壮观。少室山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少室山距太室山约10千米,山上连天峰为嵩山之西峰,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筑为少林寺。据说,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中以少林武术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释家的象征。
少室36峰与太室诸峰并峙,山势磅礴,其峰有朝岳、望洛、太阳、少阳、石城、石笋、檀香、丹砂、钵盂、香炉、连天、紫霄、罗汉 、七佛、灵隐、来仙、清凉、宝胜、瑞 应、琼璧、紫盖、翠华、紫薇、药堂、白 道、天德、卓剑、白云、金牛、明月、凝碧、迎霞、玉华、宝柱、系马、白鹿。
嵩山这些山峰是根据其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名人遗迹、神话传说而命名。往往每一峰名就包含一个有趣的故事。玉镜、狮子、虎头、玉柱、香炉、罗汉、玄龟、卧龙、老人、石笋、卓剑等峰是以形状外貌而命名。
嵩山佛教文化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h0911ybcim2.html
嵩山地处中原,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据《嵩岳志》载,著名的寺院有13座,它们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龙潭寺、庐岩寺、 庐岩下寺、清凉寺、龙华寺 、宝林寺,竹林寺、会善寺、永泰寺、戒土 ,还有初祖庵、二祖庵。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阳白马寺仅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年,据《说嵩》记载,白马寺原为招待四夷宾客之所,因此可以说法王寺是中国佛寺创建之始。少林寺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迹传教。由于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这里首传禅宗,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所以,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禅宗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确立了“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禅法。
菩提达摩(?—536),史称其为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天竺国香至王 第三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般若多罗,改号菩提达磨(亦译为摩)。遵其师嘱往 震旦(中国)传教,乘舟经海路于梁普通七年(526)九月到达广州,十月至金陵(南京)见梁武 帝 。时梁武帝对佛教很感兴趣,致力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但达摩与他见解不同,“机 缘不契”,于是北上,进入北魏境内。十一月至洛阳嵩山一带游历、传授禅法,寓少林寺, “ 忘心之士莫不归信”。
法王寺最为古老,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为“中国作寺之始”。三国时魏改称护国寺, 以后又多次易名。寺位于玉柱峰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寺屡毁屡修。现寺内有清代建大殿。寺北有座密檐式砖塔,高约40余米,15层,称“法王寺塔”,据形制分析 ,此塔当建于盛唐。 寺东侧另有三座形制较小的单层单檐式和尚墓塔,其中两座为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寺为群峰环拥,旁有潺潺溪流,环境很是幽静。王守元《游法王寺》即颂此:
遥望诸峰半接天, 法王寺近五云边。
琳宫飘纱烟岚重, 宝塔微茫紫气旋。
忆昔神光谈贝叶, 尚遗福地产金莲。
碧萝绕户朱门静, 始信僧家无俗牵。
少林寺,嵩山佛教以少林寺而闻名,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为西域僧人跋陀所建,因处于少室山丛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为陟姑寺,唐太宗时又复旧名 。少林寺佛教,以禅法为主,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之称而为中外释子所景仰。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佛教大乘宗,倡导“面壁坐禅”,后被追尊为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为禅宗祖庭。少林寺最初所传为达摩的渐悟禅,慧可在少林寺从达摩受法后,托化西归,此后之三祖,四祖、五祖均未在少林寺活动。自唐高宗永淳二年(683)至武则天永昌元年(689), 复有五祖弘忍之高足法如禅师住少林寺弘扬渐悟法门。北宋时,南宗顿悟禅青原系曹洞一派传入少林寺,至金末元初而大盛,自此不绝如缕,绵延至今。
少林寺还是武术“少林拳”的发祥之地。相传达摩坐禅为防身心疲惫,创“心意拳”,后被发展成独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 李 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为其女至王仁 则追赶,寺僧挫败王仁则,帮助秦王脱险。唐立国后,李世民曾玺书优慰,赐地40顷,水碾 一具,并立碑纪念,特许建立僧兵。这件事后来被演义成“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广为流传 。少林寺也从此讲武之风大盛,许多武林高手云集,少林拳获大发展。寺为七进院落,现存 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等。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 门 额“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皇帝手书。山门北为碑林。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碑碣石刻300余件,其中有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东坡、米芾、日本僧人邵元等撰文书写的碑刻。由 碑林经天王殿,达大雄宝殿遗址。东南钟楼遗址上有重达11000斤的大铁钟,铸于金泰和四 年(1204)。再向北经藏经阁、方丈院到达摩亭。达摩亭,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当年在门外立候达摩,大雪没膝犹不稍动的地方,故又叫立雪亭。亭北即千佛殿。千佛殿为明代建筑,殿壁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巨幅壁画,画面约3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线条清晰动人,为明代壁画珍品。殿东侧为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寺西有塔林,现存有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00多座 ,面积14000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塔林。其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书塔铭的菊庵塔(建于1369年),天竺和尚就公塔( 建于1564年)。西北有初祖庵,西南有二祖庵,及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的法华塔, 元代的缘公塔。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 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 座,清碑数通。
少林寺历史悠久,环境清幽,历来文人墨客吟颂不绝。有诗云: 岩壑深严入翠微,少林金碧雾烟霏。
五峰屏簇禅庵小, 万劫天开佛日辉。
闻说九年空面壁, 得逢二祖便传衣。
千秋少室山灵在, 曾见先师只履归。
(见许安仁《游少林寺》)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 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明朝所建。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面群峰环峙,门前有溪涧流过,环境清幽秀丽。
会善寺及琉璃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为魏孝文帝避暑离宫,恭陵王舍宫为寺,孝明帝时 名闲居寺,随代改名嵩阳寺、会善寺,后毁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则天曾临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为国师。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俗称琉璃戒坛,是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五代后梁时,此寺曾一度毁废。宋初重建大殿,此后历代皆有重修 。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三架进深,单檐歇山顶,斗拱硕大朴实,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壮,工艺奇巧,是古塔中之珍 品。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师徒外,又有道安禅师(俗称老安和尚)及其弟子净藏。
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正光元年 (520)改为寺,初名永明闲居寺。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唐李邕《嵩岳寺碑 》载:寺院为一广大佛刹,“殚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殿宇一千间”。当时寺中有七佛殿(风阳殿)、定光佛堂、无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俗称嵩岳寺塔 ,砖构,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是12角形,“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方丈十二,户牖数百”,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少室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苇园沟村自然村,古名弘化寺,意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佛门净地,属于中岳嵩山七十二寺院之一,因其位居中岳嵩山之少室山南麓之故而以山得名少室寺。 该寺建于唐初而毁于清末,新中国成立时尚有断垣残壁和数通古碑存在,历经过文革破坏,如今片迹不存。2014年6月,当地政府根据该寺附近佛教信徒申请,依照国家宗教信仰政策,同意批准恢复重建少室寺。
嵩山道教文化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o0161cu8jdo.html
嵩山是道教圣地,嵩山道教建筑、石阙等有很高的价值。中岳庙中岳大殿增修于宋真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历代均有重修。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是中岳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古建筑。另有东汉建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其上都雕刻各种图画,或刻记歌功颂德的铭文。
中岳庙是道教胜地,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书讲经。位于太室山东麓的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汉武帝时增修“太室祠”,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唐宋时多次扩建,规模宏大;明崇祯十七年毁于大火,清朝多次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庙院南北长650多米,东西宽160多米。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中岳庙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的四岳殿台在五岳中独树一帜,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殿内正座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塑像两边有使臣侍者和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执斧荷钺,威风凛凛。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毁于火。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崇福宫前身太乙观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原为万岁观,距今有两千年历史。宋真宗时道教盛极,把太乙观提升为崇福宫,它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如北魏寇谦之,唐朝刘道合、宋朝董道绅,金代邱长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
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初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改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之一,它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明末书院毁于兵火,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
嵩阳书院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嵩山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
将军柏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嵩山儒学文化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在中国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与当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是宋代安排不合时务的名儒的宫观,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的等均在此授过“管勾、提举”之职。嵩阳书院、崇福宫是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等著名儒学大家活动过的地方。由二程创建的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所以历代官吏与名儒都对嵩阳书院有过修复之举。至清代康熙年间,名儒耿介倾其资产,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了嵩阳书院,使它成为清代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与观星台景区有关的周公、隐居于箕山的许由、巢父、伯益,虽然生活年代早在儒学诞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贤,有关他们的记载和传说,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佛教、道教鼎足而立。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嵩山碑刻,作品多达2000余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宝。
嵩山最大的碑刻为现存于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此碑为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二月,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制宏伟,结构紧凑。碑首分三层,上层为双狮戏珠,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面是祥云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双龙飞舞浮雕,两侧是麒麟浮雕。碑身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中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
道统祠在嵩阳书院,供有帝尧、大禹、周公半身像。后壁绘有帝尧巡狩、大禹治水、周公测景三幅壁画,描绘了他们在嵩山地区活动的情况。道统祠和先圣祠一样同为嵩阳书院祭祀的主要场所,是大禹被列为儒家先圣的有力证据。
嵩山观星台,即告成观星台,大约建于1276年,设计者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嵩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摇篮。唐代僧人一行在会善寺编修了《大衍历》。当时像登封观星台这样的建筑在全国有27处,而历经数百年沧桑,登封观星台成为硕果仅存的一座。此观星台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