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网 名山古刹 中国十大佛教名山之一 天台山 法华天台宗发祥地

中国十大佛教名山之一 天台山 法华天台宗发祥地

天台山简介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东部,地处宁波、绍兴、金华、温州四市的交界地带。天台山北面连天台县,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东北,海拔1136米,主要的山峰有赤城山、华顶峰、石桥山、琼台山、双女峰和铜柏山等。多悬崖峭壁、飞瀑、云雾和奇峰,以石梁瀑布最有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天台山依托自然山水景观,以佛教文化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礼佛朝圣为一体。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誉。天台山旅游风景区是由华顶、琼台、赤城山、猿啸岩、五马隐、石梁飞瀑、铜壶滴漏、水珠帘、圆通洞、桃源洞等自然景象,汇成了雄伟、奇特、清丽、幽深多种形态,构成了神奇灵秀、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景致以石梁飞瀑、华顶归云为最。

天台山旅游资源有 “八地”之美誉:1、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发祥地、2、中国道教南宗的创立地、3、佛典记载“五百罗汉”的应真地、4、“诗僧”寒山子七十多年的隐居地、5、“活佛”济公的出生地、6、“游圣”徐霞客所著游记的开篇地、7、“逍遥”唐诗之路的目的地、8、“书圣”王羲之书法之道的开悟地。

https://v.qq.com/x/page/x08311wo0ij.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x08311wo0ij.html

天台山名山景致

赤城山,距天台县北6里,一名烧山,高海拔339米,石皆赤色,望之壁立如城,故名。加之“岩岫连沓,状似云霞”,因又称为“赤城栖霞”,为天台胜景之一。赤城山还有“悬溜千仞”、“飞流洒散、冬夏不竭”的瀑布,山有石洞十二,散布各处,各具一格,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玉京洞和紫云洞。

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60里处,海拔1136米,为天台山最高峰。从山顶望去,众峰环拱如莲瓣,唯此山孤峭中立,正当花心,故名华顶。有拜经台,传为智者大师拜读《楞严经》处。有华顶寺,建于五代。还有王羲之墨池,相传王羲之与支遁和尚游天台山,临池取水作书,故名。华顶又称“望海尖”,天气晴朗时,登其顶可遥望东海。华顶峰也是观日出的理想之地。由于地势高峻,这里夏犹积雪。天气少晴多晦,故华顶常笼罩在虚无飘渺的云雾之中。

瀑布山,在县西40里处。山有瀑布,悬流数百尺,落于万仞之崖,远望洁白如练,悬挂隐映于苍崖翠壁间,恍若天河倾泻。、

石桥山,在天台县北50里处。这里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胜景。临潭岩壁上康有为题书“石梁飞瀑”四字。左侧有宋代书法家米芾题书“第一奇观”四字。历代文人墨客对此胜景吟咏不绝,题书甚多。瀑布东还有一景,称“铜壶滴漏”,系涧水冲入一形同壶状的山洞内,发出“口空口空”之声,然后从壶咀(洞口)喷出,注入潭内,自成其趣。

琼台山,位于桐柏山西北,与双阙山“翠壁万仞,森倚相向”。琼台山三面绝壁,下临龙潭,于大壑之中,孤峰突起。沿山腰悬磴可度,但下俯百丈龙潭,“心悸骨惊不可近视”。沿流五里可至双阙山,但见“幽花凝岸,苔茵布石”,如入仙境。台上有石形如椅,相传每年中秋月明之夜,李铁拐总要坐在这把石椅上观月,故石椅称“仙人座”。明月当空,影落潭底,使人不免心旷神怡。“琼台夜月”为天台胜景之一。

双女峰,在天台县西北13公里上宝相村西北桃源坑中。这是一处深峻的山谷,涧水随山势曲折,两岸峭壁参差,如列绣屏,碧漠雪瀑,映带其间,即桃花坞。桃源以双女峰最为著名,北宋郑至道在《刘阮洞记》中首次点出:“其东峰则危峭拔,仪状奇传,上有双石,如绾码发髻,遂名之曰:双女峰。”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可见“仙女浴盆”、“老龙喷水”、燕尾瀑、仙女石、迷仙坞、会仙石、仙人洞、惆怅溪、鸣玉涧、金桥潭等景点。其中,从磨岭头村,向西南逶迤而下,爬过两山间的峭壁,架长梯可以看到“桃源洞”。附近有一处平坦。在北纵目四望,桃源山涧尽收眼底。

桐柏山,有卧龙、玉女、紫霄、玉霄、莲花、翠薇、玉泉、华琳、香琳九峰环列,状如城郭,桐柏宫当九峰之心。原来的桐柏宫位于桐柏山玉霄峰麓,九峰环列,碧溪前流。其北面玄武方位有玉霄、香琳,乃属华顶,来脉极其厚重悠长而且五行齐全,东面青龙方位有卧龙、华琳,高昂冲霄,西面白虎方位有紫霄、翠微,极其雄武且俯首低头,南方朱雀方位有玉女、玉泉,西北方又有莲华,秀丽奇绝,这九座山峰形势曲折有情,自然怀抱两颗明珠大小月亮山。而桐柏宫原址就在月亮山前。新桐柏宫左有两重青龙剑山镇宫,右有一对白虎印岩护卫,前有朱雀大溪旁流,后有玄武直通华顶,当斗牛之分,上与三台星宿相应,所以从堪舆学来说,桐柏宫所处位置是世间罕有的上承天荫下和地融的绝佳之处。

南朝的陶弘景入天台山,修身传道,著书立说,创造佛道双修理论。陶弘景在《真诰》里说:“天台之桐柏山,高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号曰金庭。……是之谓三灾不侵,洪波不登,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镜。”

https://v.qq.com/x/page/y0637lz80wl.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y0637lz80wl.html

天台山佛教文化

佛宗渊源天台山是佛教在中国产生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禅宗重要的弘法道场。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有禅师来此结茅苦修,是为佛教在天台山传播之始。天台宗创立者智剀大师(538-597)见僧众体质羸弱,即以“止观法”(类似今日之气功)和拳术,教僧人修习强身。他教的拳术后来发展成“南拳”。日僧最澄(传教大师)在天台山求法时,也学会了南拳。现在日本空手道有些招式和技法仍称为“唐手”,与“南拳”相仿。唐宋之后,武术在天台山继续发展。我国历史上最末一位武状元陈桂芬就是天台人。解放前后,海灯大师曾在天台山寓居七年。

两晋南北朝至隋,为佛教初盛期,特别是陈、隋之际,高僧智顗入天台山创法华宗,建12道场,使佛教大播,影响深远。唐代,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发展。五代十国及北宋初期是天台山佛教最盛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吴越偏安一隅,社会安定,而且吴越王钱氏几代均重僧好佛的缘故。明清以后,佛教在天台山呈停滞和衰落状态,新建、修建寺院均大大低于前代水平。据统计,三国赤乌元年(238)至民国的1700余年间,共建佛教寺、院、庵、堂、亭等114处。最早建立的寺院有资福院、翠屏庵、回峦庵。资福院,位于天台山东麓,旧名“清化”,建于赤乌二年(239)。宋治平三年(1066)改兴化,隆兴初(1163)改今额。翠屏寺,在天台县西南45里处,天台山下。赤乌年间建,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宋治平三年(1066)改净安院,明代改翠屏寺。回峦庵,建于赤乌二年,宋代改称兴教院、兴教寺,现存佛寺主要有国清寺、真觉寺、华顶寺、高明寺、方广寺等。

570年南朝梁佛教高僧智顗在此建寺,创立佛教著名的天台宗 。605年隋炀帝敕建国清寺 ,清雍正年间重修,为中国保存完好的著名寺院之一。天台山最著名的寺庙是建于隋代、重修于清雍正年间的国清寺,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大殿中有明代铸造的重13吨的铜铸释迦牟尼坐像。国清寺是保存较完整的著名寺院。

https://v.qq.com/x/page/p0717mgiuw8.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p0717mgiuw8.html

国清寺,在天台县北3公里天台山麓,座落在四面环山,五峰拥抱的“世外桃源”中,环境清幽优美,周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祖庭。原为天台宗实际创立者智顗大师修禅处,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承智顗遗愿建立。初名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寓“寺若成,国即清”之意。唐会昌中,毁于兵火,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为书“大中国清之寺”额。宋景德二年(1005)改称“景德国清寺”。建炎四年(1130)诏易教为禅。后寺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19600平方米,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与南京的栖霞、山东灵岩、湖北玉泉合称天下四大丛林。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中轴线上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雨花殿前两侧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内有雄伟的释迦弁尼坐像,通高6.8米,重13吨,为明代以青铜铸成。两侧还有18罗汉塑像,为元代以楠木雕成。西轴线上依次有安养堂、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有台宗讲席,为寺僧讲经说法之处。东轴线上依次有斋堂、方丈楼、迎塔楼。此外还有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建筑。寺内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住持僧灌顶手植。寺外有隋塔一座,高59.3米,6面9级,空心,砖砌,四周还有许多浮雕佛像,形制挺秀。寺内藏有文物上千件,其中有隋代智顗禅师贝叶经,清雍正年间“钦赐藏经”及唐代诗僧寒山子的《寒山诗集》。日本名僧最澄大师于唐贞元二十年(804)来此,从天台宗十祖道邃习教规,次年回国创日本佛教天台宗,故国清寺也被日本佛教天台宗号为祖庭,常有日本教徒前来认祖参谒。寺外还有僧一行禅师之墓,掩映在浓荫之中。寺周五峰耸峙,双涧环流,景色清幽,为天台胜景之一。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  

国清寺文物古迹荟萃,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历代御赐的金银器、铜铸品和丝织品,有碑刻、写经、书画,有木雕、玉饰、佛像,有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礼品。其中如智者大师遗物贝叶经,经陈寅恪鉴定是古印度《莎恭达罗》梵文剧本;从隋塔上取下的七方菩萨像线画碑刻;寺内磅礴飞动的王羲之“独笔鹅字” 碑,寺后唐代柳公权“大中国清之寺”、宋代黄庭坚寒山子诗、米芾“秀岩”、朱熹“枕石”等摩崖石刻;元代十八罗汉楠木像,明清铜佛像,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佛国”的见证。以及为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一行禅师衣冠冢等。无不闪烁着千年古寺历史的灿烂与文化的辉煌。

真觉寺,在天台县北23里天台山中。隋开皇十七年(597)建。中有智顗禅师塔院。原称定慧真身塔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塔院大殿中置大师肉身塔。塔高(连座)7米,2层6面,青石雕成,作工极为精致。第一层正面置智顗坐像。殿壁排列有天台宗17位祖师画像。其中之一即天台宗第十六祖高丽籍义通宝云禅师。塔院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明代重修。寺外有一碑亭,中立《修禅道场碑》,为唐元和六年(811)行满法师立,翰林学士梁肃撰文,徐放书。碑石现已移至院内厢房中。

高明寺,在天台县东北20里处,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建于唐天七年(910)。原为智顗禅师幽溪道场,明万历年间重建,1980年重修。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楞严坛。寺周多奇石题刻,有一巨石名“看云石”,上刻“佛”字,直径约7米,甚为壮观。溪流之上,还有石梁形成的圆通洞,使人不禁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精奇。

善兴寺,初名华顶寺,位于天台山风景秀丽的华顶峰。原为智岂页禅师宴坐处,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德韶禅师创为寺。后屡毁屡建,现存大殿系1928年修。寺额题“华顶讲寺”。现在寺中正在兴建重檐歇山顶大殿。寺周有太白书堂及王羲之墨池。还有茅蓬数十,被称为“七十二茅逢”,供斋期前来聚会的数百僧人居住。茅蓬掩映在绿树丛中,自成一景观。

华顶寺,坐落在华顶峰之下。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由德韶大师所创建,初名“圆觉道场”,又名“兴善寺”。德韶,浙江龙泉人,俗姓陈,自幼出家学佛,受戒后遍参高僧大德,深受启发,后得到法眼宗始祖文益禅师的器重和印可,并继承了法眼宗的法统,成为一代宗师。不久,德韶大师进入天台山修禅弘法,常住华顶。这时,吴越国王子钱弘俶正在台州任刺史,因钦慕德韶大师威德,也常来亲近,并在政治上受到很多的启发和教益。德韶曾以钱弘俶“以后继国王,应使佛法兴盛”相托。后来钱弘俶果真做了国王,为信佛教,赐德韶“国师”号。天台山佛教、天台宗也由此而复兴。北宋治平三年(1065年),兴善寺改名“华顶寺”。明洪武四年(1371年)宗济禅师主持扩建,隆庆年间真空真性法师也曾募缘重修,1928年由兴慈大师重建,现大部分建筑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和信众积极筹划重建整寺院,现已建成山门及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另有山门石狮和“兴慈大师之塔”等重要文物。

寺内有两眼山泉。一曰“智者泉”,在寺内的智者大师殿前。另一曰“般若泉”,是智者大师修行时,饮用的泉水,是海内天台宗的圣泉。此泉藏于寺内某处,一般秘不示人。两泉涓涓细流,清澈无比,饮之甘甜可口,终年不绝。

https://v.qq.com/x/page/s0017mph7dd.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s0017mph7dd.html

天台山自然景观

天台山自然景观有华顶、琼台、赤城山等名山;仙人洞、吊船岩等怪岩;石梁飞瀑、水珠帘等瀑布。

石梁飞瀑

景区内的石梁飞瀑人称天下第一奇观。石梁其梁长约7米,梁面宽不盈尺,如苍龙耸脊,横亘在两山峭壁上,巧夺天工,世间罕见。 “飞瀑”历经三折穿梁而过,再从40公尺高的悬崖奔腾而下,像是崩塌的白色霜雪,轰然乍响的声势有如雷鸣一般。根据记载,3次造访天台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还曾经走过令人胆颤心惊的石梁桥。石梁旁有中方广寺,寺内昙花亭,原系南宋丞相贾似道所建。瀑底左侧为下方广寺,茂林修竹,掩映其间,相传为五百罗汉应真之所,现寺内供有五百罗汉木雕像。石梁上下有数十处摩崖题刻,其中有宋代米芾、丁大荣,明代甘雨和近代康有为等名人所书的“第一奇观”、“盖竹洞天”、“栖真金界”,真草隶篆诸体齐备,洋洋大观。

天台山大瀑布

天台山大瀑布原名桐柏瀑布、又名三井瀑布,高325米,最宽90米,堪称中华第一高瀑。天台山大瀑布自古就名闻天下,“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东晋大文豪孙绰在其《游天台山赋》里,把它同赤城山并列为天台的地标性景观。

法华晨光印

银溪滩石磊磊,其中鹤立鸡群的要算前面那块巨石,印面为4×4米,印体长6米,总重量约380吨。上面镌刻着四个篆体字——“法华晨光”。“法”字是古代的异体字。所谓“法华”,指佛教《妙法莲华经》。它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开宗立派的主要经典,是大乘教义的集大成之作。所谓妙法,意指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则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南朝陈隋之际,智者大师入天台山,首先来石梁讲经说法。“晨光”,意味着这里最早受到大乘佛光的照耀,成为天台宗的发祥地。据说,这个天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巨印,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堪称“天下第一印”。

小铜壶滴漏

小铜壶滴漏,是一处跌水之景。因为跌崖潭壁颇似古代计时工具“滴漏”而得名。它的水从西边钓水潭那边过来,到了这里,河床陡然下降。溪水冲出一道岩缝,平抛而下,一落数丈,犹如蛟龙入渊,激涌回旋不已。内壁形如瓮胆,色如青铜,光滑如镜,真是一把硕大的神壶。同断桥坑的“铜壶滴漏”相比,一大一小,一隐一显,一雄一幽,各有千秋,都是造化的杰作,台岳的奇观。“两龙接舌”石梁桥、“两猿对饮”铜壶瀑,石梁桥因两龙接舌形成的美妙传说,为游人熟知。而新近开发的小铜壶瀑布,壶口两侧的岩石竟酷肖二只灵猿,一状如饮、一状如品,形神兼备实乃天工巧夺,神工鬼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5775.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