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网 名山古刹 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匡庐山 净土宗发祥地

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匡庐山 净土宗发祥地

净土宗

匡庐山,其势俊极,壮极。山为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0华里,宽约华20里,周围绵亘约500余华里。其北紧接九江市,南傍星子县,西南临德安县。

匡庐山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又名庐山、匡山、庐岳、匡庐,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依长江,东连鄱阳湖。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雄伟壮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庐山佛寺非常非常多,最早的寺院当推归宗寺,影响最大的要算慧远和他的东林寺,最著名的寺院还有大林寺、栖贤寺、开先寺、圆通寺等。

https://v.qq.com/x/page/u3032gebq6g.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u3032gebq6g.html

匡庐山佛教文化

东晋南朝至唐宋时期,庐山兴建了大量的寺院,遍及各峰。对此,唐宋诗中多有叙及,如:“僧屋五百住庐峰”、“庐山三百寺”、“宋时三百六十寺”,可见寺院之多。明人张率见佛寺遍布,赋诗曰:“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为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据载,至清代初年,知道名称的寺观还有200多处。庐山最早的寺院当推归宗寺:归宗寺位于庐山南面金轮峰下、玉帘泉附近,原为王羲之别墅,东晋咸康六年(340)舍给西域僧人达磨多罗作为寺院。唐元和中(806—820),智常禅师复兴重建,遂成禅院。诗人白居易、李渤等曾至寺访道。至太平兴国九年(984),释道诠主持寺务,为本寺第十二代住持,此时,寺中法事,极为兴盛。此后相继任住持的僧人是克文、正贤、昙华、慧南等。《归宗寺志》称:此寺之壮丽,“甲于南山诸刹”。其山门书有“江右第一名山”六字横额。

古代庐山几乎峰峰有寺,甚或一峰数寺。随手翻开《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山川典庐山部分,知名的寺院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如慧远门人弟子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龙池寺、清泉寺、龙泉寺、圆觉寺、中大林寺、上崇福寺、上化成寺。另外分布于各处的有,赤脚塔山东南黄龙寺,为明代彻空和尚所建,寺内有藏经阁;金竹坪西南有净土庵、圆觉庵,会胜庵、宝树庵;仰天坪有云中寺;寺东芦林有五叶寺;万仞峰南有青莲庵、朱砂庵;小天池山有小天池寺;石船峰有石船庵;九叠谷有九云寺;小汉阳峰有匡顶寺;大汉阳峰傍有竹影寺;汉阳之西南有香山寺;黄龙山温泉上有净慧寺;屏风山上有宋建屏风寺;开先寺西为黄岩寺,唐僧智常所建;庆云峰下有庆云庵,再向下有万杉寺;五老峰有吉祥寺、头陀寺、芒山寺;狮子峰有折桂寺、华严寺、方竹寺、实竹寺;华严寺南有海会庵,其东有石泉庵;石泉庵东有金竹庵;凌霄峰有唐道一禅师所建凌霄院;凌霄岩西南有太平寺;罗汉山有罗汉寺;东古山山上有法轮院,东古之阳有翠微庵,东古之阴有善山寺;西古山有西古寺;东古山南行为能仁寺,宋代大慧日木禅师曾居之;南康郡界有唐天宁寺、宋兜率寺;紫阳堤西北为水陆寺、铜铃寺;落星墩有落星寺,等等。

庐山不仅寺多,而且许多峰名、地名都被打上佛教的印记,如金轮峰、般若峰、佛头峰、佛手岩、文殊崖、文殊台、狮子崖、宝陀岩、罗汉岩、罗汉山、普陀岩等即是。佛塔遍布庐山各处,著名的有耶舍铁塔、天池寺东西舍利塔、赤脚塔、六和塔、文殊塔、观音塔等。其中般若峰巅舍利塔系东晋佛驮耶舍自西域来,奉佛舍利建塔于此,即阿育王所建八万四千塔之一。

西林寺、东林寺是庐山北部最早、最主要的两座寺院。

庐山在历史上以慧远在东林寺弘扬念佛法门而颇享道誉,日本净土宗中的一些信徒,至今追根溯源至庐山,尊东林寺为其祖庭,不断有僧前来礼谒,开展各种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当年,慧远在东林寺率众行道,倡导念佛法门。鉴于当时江东于禅法无闻,律藏残缺,故令弟子法净、法领到天竺寻访。太元十六年(391),请南游浔阳的宾沙门僧加提婆入山,译《阿毗昙心》、《三法度》两论,并为两论作序,推重提倡,开南地毗昙学之端。安帝隆安五年(401),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他即遣人前往致书通好,并就大乘要义往复问答,又节录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为《大智论抄》。元兴元年(402),他率众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社,以期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后世称之为净土宗,又称作莲社。净土宗立祖之说起于宋代,慧远被推为净土宗的始祖。慧远隐居庐山30年,其行止不过虎溪,潜心研究,弘扬佛法。现在,东林寺内最著名的是神运殿,殿内供奉释迦、观音、文殊、普贤等佛像。

庐山著名的寺院还有大林寺、栖贤寺、开先寺、圆通寺等。

大林寺在庐山北端的云顶峰,系晋慧远弟子昙铣所建。据说昙铣法师于云顶峰讲经台东南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云顶峰又称大林峰,寺称大林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写道:“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栖贤寺位于庐山东南栖贤谷中。建于南齐。唐代智常禅师为纪念曾在此读书的李渤而命名。栖贤寺唐宋时最为兴盛,僧房多达数百间,寺僧多达五、六百人,殿堂楼阁极为壮丽。寺周风景古迹荟萃,有著名的激流奔涌的三峡涧、深不见底的金井、玉渊潭和被称为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泉旁还有著名的陆羽亭、飞跨峡谷两岸的三峡桥。

开先寺位于庐山南麓鹤鸣峰下,建于后唐初,南唐中主李王景即位前,以万金置地建读书台,来此读书。即位后,将读书台舍给寺院,为己有国之祥,故名寺曰开先。经历代维修扩建,寺“穷壮极丽”,可以“千人宴坐”。寺为香炉、双剑、鹤呜、龟背等峰所环抱,东瀑、西瀑飞漱两旁,苍松翠柏,掩映其间。

圆通寺位于庐山西麓石耳峰下,为南唐后主李煜建造。寺近江州至洪州驿道,香火很盛。人们习惯将西林、东林、大林,称为“三大名寺”;将归宗、栖贤、开先、圆通称为“四大丛林”。

千佛寺规模也很宏大。千佛寺位于庐山西南麓黄龙山南金竹坪。明万历七年(1579)恭乾仁敬法师始建,后经其弟子续芳智联禅师扩建,“遂成巨刹,聚僧垂万”,寺中大雄宝殿“巨丽甲山南北”。寺周环境幽美,所在金竹坪“无径不竹,无阴不松”。

匡庐山道教

除佛教外,道教在庐山也有一定的影响,著名的道观,要首推南朝时陆修静创建的简寂观了。此外还有祥符观、先天观、景德观以及唐朝的白鹤观、广福观、太平会等。当时的佛教寺院多集中在庐山西北麓,而道观则集中在东南麓。佛、道两家的竞争是激烈的,但道家往往处于劣势。

匡庐山儒家文化

https://v.qq.com/x/page/e0312a333tt.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e0312a333tt.html

释子与儒道名流庐山历来为儒士们所青睐,他们或游历,或隐居、或办学,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这里重点提及的是白鹿洞书院和濂溪书院。这两个书院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阵地,也是儒士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其北靠后屏山,其西倚左翼山,其南为卓尔山。山中林木繁茂、郁郁葱葱。贯道溪从凌雪峰来,经书院,穿过峡口,向东流去。白鹿洞原为唐代江州刺史李渤读书隐居处。时李渤养有一只白鹿,人呼其为白鹿先生,称其所居为白鹿洞。唐末,为避战乱,不少儒士来此读书讲学。南唐升元间(937—9 42),此地开始建学置田,称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二年(97 7)下诏,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颁发给书院。宋真宗则在咸平五年(1002)下诏在书院内塑孔子及其弟子像。大中祥符元年(1008),礼部郎中孙琛,为学院增建学馆十间。时学生“常数十百人”。与睢阳、石鼓、岳麓合称为全国四大书院。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火连天,白鹿洞书院遭严重破坏,以至“屋宇不存”。南宋时,白鹿洞书院的中兴得力于朱熹的苦心经营。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守,他接连上书,力主重办白鹿洞书院,并争取到宋孝宗的赐额及御书,使书院名声大振。朱熹为书院制定有“白鹿洞规”,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定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认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关于“行”,提出“修身”、“处事”、“接物”三个方面。朱熹对书院倾注极大的热情,将这里作为他传播和研讨理学的重要基地,他在这里留有众多的诗文及题名。同时在这里讲学的还有陆九渊、王守仁等著名学者。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一宏大的建筑群落。元代,白鹿洞书院为战火所毁。直至明正统元年(1436),翟溥福任南康知府时,才开始修复。明弘治年间(1488—1505),苏葵任江西提学佥事,重修部分殿堂。明弘治十一年(1498)御史陈诠为书院收回学田900亩。书院得到恢复和扩大。但好景不长,明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请废书院,白鹿洞书院也在被废之列。书院虽终未毁,但征去学田1000亩,变卖后以充边防军费。此后,潘志伊任南康知府时,收回学田数百亩,“重构堂庑,召集坐徒”,但也只能勉强维持。明末清初,书院又一次遭到破坏,直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江西巡抚蔡士英前来南康,书院才得到重修,并清核田租,使书院每年保有900余两白银的固定收入。此后书院得以多次维修,但仅处于维持状态。白鹿洞书院现存房舍,基本为清道光年间所修。仅存有圣殿、御书阁、彝化堂等。圣殿西原为启圣祠,现有碑廊存碑百余块,其中有朱熹制书院学规及历次修建文记、名人书法等。明万历间紫霞道人的《白鹿洞歌》为书法珍品。院外有独对亭、枕流桥等景观。后山洞中有石鹿,为明代正德年间复制。

庐山著名的书院还有濂溪书院,系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周敦颐于宋熙宁五年(1072)所建,位于庐山北麓莲花峰下。此后书院屡毁屡建,直至清末,为封建社会中国南方一重要学府。儒家与佛家、书院与佛寺长期并存于庐山,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当在必然之中。自古以来僧人中不乏学者大师。这些人往往出身于知识分子队伍,他们不满社会的黑暗,深感仕途的艰险,遁入空门以寻求精神的寄托。这些人往往兼通儒、佛、道三家经义,既能谈禅又能论政。他们将深奥的佛教哲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弘扬了佛法,并大大提高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匡庐山旅游文化

https://v.qq.com/x/page/e03791hkp1b.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e03791hkp1b.html

山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属淮阴弧形山系,约在8千万年前,由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而形成,经冰川的作用,其山岩峭壁,幽谷飞泉,巍峨多姿。庐山峰美、谷美、瀑布美,云雾也极美。由于三面临水,以及封闭的地形,江湖水蒸发,不易扩散,随山势上升即成云雾。庐山云雾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无数文人墨客对此作了大量的描绘。春夏之交,云雾最重,变化万千。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间,难怪苏轼要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叹了。

宋代欧阳修曾赞叹说:“庐山高哉,千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于长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评价是:“匡庐奇秀甲天下”。李白也曾说:“予行天下,所游览山川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庐山奇峰峻岭约有90余座。其中汉阳、香炉、五老等峰最为著名。

大汉阳峰为最高峰,海拔1474米,高耸入云。徐霞客登此峰时说:“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登汉阳峰,真可谓:“耸身缥渺,八荒皆顾”,“每风收霁放,仰眺列星,俯窥万派,迥然独辟者矣。”汉阳峰有峭壁,被称为禹王崖,相传大禹治水时登此,故名。在大汉阳峰的石柱上,有清代王以敏心撰写的联句:“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五老峰位于庐山东端,石山骨立,突兀凌霄,如五老人并肩而坐。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说:“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商丘漫语》写到,登此峰,“东南州郡,数百千里轩然呈露,可指顾而尽”。李白写过《五老峰》诗,对此大加赞颂,他吟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李白果来此隐居,太白书堂就构筑在五老峰旁的屏风叠。

庐山各峰无不秀美,至山南,又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秀峰是香炉、双剑、文殊、鹤鸣、狮子、龟背等峰的总称。群峰竞秀。“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孤峰拔起”,四望无倚,绝顶为文殊台、顶有文珠塔。此峰“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群峰间还有瀑布多处。其中一支从鹤鸣、龟背两峰间泻出,喷薄数十百缕,称为马尾水。另一支从双剑峰东面凌空直泻至大壑中,悬挂数十百丈。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咏此。人们至此,无不惊叹造化何至如此神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5929.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