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名山 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 东方文化的缩影

摘要佛教于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后赵永宁二年(351年)高僧朗公到泰山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
佛教文化

泰山简介

五岳,中国汉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东岳泰山之雄(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之险(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中岳嵩山之峻(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北岳恒山之幽(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南岳衡山之秀”(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俗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千米,盘卧426平方千米,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名为"玉皇顶",又称"天柱峰",其相对高度为1391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大陆口的第一高山,它山势峻拔高挺,素有"泰山天下雄"之誉。泰山有"丽、幽、妙、奥、旷"五大游览区,即山麓的"丽区"、山顶的"妙区"、登山东路为"幽区"、西路为"旷区",以及分布在山后的"奥区"。

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皇观。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金带”。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誉。供奉的是玉皇上帝,乃掌管三界之主神。

傲徕峰,扇子崖之西是傲徕峰,因巍峨突起,有与泰山主峰争雄之势,古有民谚:“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傲徕峰与扇子崖结合处为山口,在山口之后是青桐涧,其深莫测,涧北为壶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东看扇子崖,如半壁残垣,摇摇欲坠,让人心惊目眩,西望傲徕峰,似与天庭相接,北眺壶瓶崖,绝壁入云。扇子崖和傲徕峰一带出露的岩石,均为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l070647r22i.html

泰山文化遗产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人类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国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泰山佛教文化

泰山宗教发祥久远,佛教于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后赵永宁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唐宋时,灵岩寺极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

普照寺,位于岱麓凌汉峰下,秀峰环抱,翠柏掩映亭殿楼阁,气象峥嵘。清人有“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普照寺,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着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

中国佛教名山    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    东方文化的缩影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原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摩崖刻石现于经石峪花岗岩溪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堪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泰山道教文化

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现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早在魏晋时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观。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李白有“朝饮王母池”的吟咏。

岱庙坐落在泰山脚下,为泰山的正庙,创建年代久远,有"泰即作畤"、"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扩建和重修,从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在规模设计上,岱庙仿照古代帝王皇宫建造,雄伟庄严、金碧辉煌.天观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共称我国三大宫殿式建筑.我国历代有72 个皇帝在这里举行过隆重的典礼,给"东岳泰山之神"加冕封号.殿内现在还存在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其场面阵势浩大,人物形态逼真,是稀见的艺术珍品.岱庙中古碑刻石如林,书法遗迹密布,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秦李斯小篆《泰山刻召》,它是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下的诏书,现仅残存10 个字。

神话传说

东岳大帝,东岳大帝为泰山神,又称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传为盘古王的第五代孙,它掌握人们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是万物之始成地。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

泰山旅游文化

泰山四大奇观,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5月到11月。游泰山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阴阳界,在泰山长寿桥南面的石坪上,东百丈崖的顶端,有一横跨两岸垂直河谷的浅白色岩带,好像一条白色纹带绣于峭壁边缘,因长年流水的冲刷,表面光滑如镜,色调鲜明,十分醒目。越过它稍有不慎,就会失足跌落崖下,坠谷身亡,故名之为“阴阳界”。桥下的石坪为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质地坚硬,抗风化剥蚀能力比较强,经长期风化剥蚀和溪水的冲刷,形成了这样宽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谓“阴阳界”,实际上是一条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花岗质岩脉,表面呈灰白色,脉宽1—1.2米,沿南东130°方向延伸,近于直立产出在二长花岗岩中,与围岩的界线十分清晰,产状稳定,直线状展布,色调鲜明,又位于东百丈崖的峭壁边缘,地势甚为险峻。古人把这条岩脉看作阳间与阴间的分界线。

桃花峪,位于岱顶西北,有索道缆车直通岱顶。在索道站周围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其东侧有北西向龙角山断裂通过,断裂两旁发育有与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断裂。其中一条伴生断裂切过一个山头,生成约5米宽的节理密集带,节理面近于直立,把二长花岗岩切割成许多薄板状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岩块沿直立节理面不断坍塌,最后形成两峰对峙的一条几米宽的大裂缝,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线天。

彩石溪不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产地,据泰山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认为在彩石溪存在着以基性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岩)为主的一套表壳岩系统,属于泰山岩群。原岩是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凝灰岩,构成双峰式的。由于强烈变形,基性火山岩已经被拉成构造补丁,而且它的构造变形被后期切断,后期的脉体又被切断了。另外有糜棱岩化的现象,构造、地层等地质现象非常丰富。

泰山旅游路线景点

登泰山原有东、中、西三条路.自隋唐以来东路逐渐废弃,仅剩中、西两路,于是原来的中路就成了现在的东路。到泰山的游客大多习惯从东路开始登山,沿此线路自山麓的岱宗坊溯中溪至玉皇顶,行程近10 公里,有约7000 级石阶可登。岱宗坊是东路登山的门户,其余文物古迹多集中在道路两旁,主要景点有景色如画的王母池、富丽堂皇的红门宫,以及万仙楼、斗母官、三宫庙等;过了三宫庙,向东北拾阶而行,可达经石峪,这里有刻在大片天然石坪上的北齐石刻佛教《金刚经》,全文隶书,字大约50 厘米,字体遒劲,被誉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虽经1400 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仍存留着1000 多字。从经石峪折回正路,过柏洞后,山势渐陡,在群峰对峙、峭壁矗立之处有悬崖欲坠的壶天阁,经"回马岭"、"峰回路转"石坊,迈过步天桥,越十二连盘就是中天门。中天门也叫二天门,海拔847米,正好为旅程的一半,它处在山腰间,仰观泰山陡立,云梯高悬,南天门遥遥在望;俯瞰奇峰幽谷,松柏苍翠,汶河流水似一条玉带;东西中溪山群峰对峙,西面凤凰岭蜿蜒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从中天门起山势越来越陡,过造型古朴的云步桥,经古树幽雅的五松亭,走如石如窟的朝阳洞,这里既能看到"斩云剑"、"飞来石"等奇异山石,观赏"迎客松"、"五大夫松"等景致,又能品味历代题字刻石.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乃遂上泰山,……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人们就称它为"五大夫松"。据说原树已在明乙历年间毁于山洪,现在的松树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补植的。后人因将五大夫松误认为五棵松树,就补栽了五棵,还修一个亭子,名"五松亭"。现在这五棵松树也只剩下了三棵。在五松亭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株古松,传说它是秦始皇封"五大夫松"的见证,它有"俯望"、"迎人"之态,因名"望人松",也就是泰山迎客松。五松亭北的朝阳洞,因其朝阳而得名,再往前就是对松山,也叫"万松山",这里双峰对峙,万松叠翠,下临千仞深渊,上蔽千年古松,乱云飞渡,观松听涛,景味异常,乾隆曾称之为:"岱岳最佳处。"从对松山到南天门,行程不过1000米,却要攀登石阶1954 级,相对高度达400米,几乎垂直上下,这就是登泰山的最艰险之处——十八盘,三个"十八盘"称之为"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十八盘始悬梯直立,令人望而生畏,当地有一名俗语:"到了十八盘,游人心里寒."

屹立在十八盘之首的就是南天门,是岱顶第一名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回首俯视,"天梯"高悬,云涛汹涌,凉风徐徐,游人似觉悠悠欲飘,进入"仙界"。岱顶景色雄奇壮丽,有碧霞祠、唐摩崖石刻、玉皇庙、日观峰、瞻鲁台、探海石和月观峰名胜古迹。登泰山极顶,可尽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当年孔子游泰山时,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誉。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岱顶以北的岱阴,有幽径清溪,怪石突立的后石坞,挺拔奇秀的天烛峰,尤以"石坞松涛"最佳。这里幽深雅静,人迹罕至,素有泰山"奥区"之称。

黑龙潭是泰山西部的重要名胜,三道瀑布飞泻直下,瀑以潭名,叫龙潭瀑布。潭上的长寿桥宛若长虹横跨西溪,桥下悬岩百丈,溪水奔腾,像倾倒万斛珍珠,水花四溅,如雨似雾,水声如击鼓撞钟,山鸣谷应。清光绪年间,泰安知县毛蜀云书一幅楹联云: "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小编
  • 本文由 小编 发表于2021-05-20 22:19: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fojiaozs.com/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