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网 佛教名词 知识园地|《瑜伽师地论》简介

知识园地|《瑜伽师地论》简介

瑜伽师

《瑜伽师地论》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

《瑜伽师地论》,梵名Yogaca^rabhu^mi 。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弥勒讲述,无著记。略称瑜伽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我国佛教史上之重要论书,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梵yogaca^ra )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之阿赖耶识(梵a^layavijn~a^na )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宝库。由于本论广释瑜伽师所依所行之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又十七地之中,尤以‘菩萨地’为重要。

本书之汉译本有数种,以玄奘所译之瑜伽论一百卷为最着。全书分为五分:(一)本地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为百卷中之前五十卷,乃本论之主体。(二)摄决择分,显扬十七地之深义,为其次之三十卷。(三)摄释分,解释诸经之仪则,为卷八十一、卷八十二。(四)摄异门分,阐释经中所有诸法之名义差别,为卷八十三、卷八十四。 (五)摄事分,明释三藏之要义,为最后之十六卷。

瑜伽作为禅定或止观的代名词。所谓瑜伽行,就是修行种种禅定观行,其中最常用者,为小乘部派所修之数息观与不净观。至于瑜伽师者,亦即自作修行乃至讲述传授瑜伽诸法之师。修习种种观行的佛教僧侣,被尊称为瑜伽师或观行师,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先驱。瑜伽师地,即指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本论约于公元前300年出现在古印度,相传乃无著菩萨夜升兜率天弥勒内院,听闻弥勒菩萨说法,返回人间后,再为大众演说,并成纪录。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译,100卷。但在玄奘法师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尔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6293.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