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也称为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音娘娘等等。无论在佛教中,还是在民间,影响都极大。观音菩萨的名字有“观世间音声觉悟有情”的意思在里面。只要有人遇到苦难,诚心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观音菩萨就会寻声救苦,拔众生于苦难之中。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
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二胁侍菩萨之一,手持玉净瓶,头戴报冠。因为她一心辅助阿弥陀佛,以寻声救苦的方式救度世人,所以她的宝冠上有阿弥陀佛的佛像。大乘佛教中的经文中记载着许多的大菩萨早已成佛,其中观音菩萨在无量阿僧祇劫前就已成就佛道,佛号就有“正法明如来”、“观自在王如来”等等。
第二十五化身 蛤蜊观音: 此尊着天衣,首戴宝冠,冠中化佛,璎珞严饰,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
蛤蜊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 坐于蛤蜊中,故有此称。〝化身相〞是〝天身和菩萨身〞的示现。菩萨译为「觉有情」,以「智」上求佛果,以「悲」下化众生,大慈大悲菩萨者,行世处事,都是平等清淨,自在无碍。观音菩萨无量化身,应机变现,救度与教化世人,化现蛤蜊是佛心慈悲的流露,提醒世人心存慈悲。
传说故事
故事一
相传唐文宗爱吃蛤蜊,沿海百姓月月进贡,地方官吏便借进贡蛤蜊为由更加鱼肉沿海渔民。弄得渔民苦不堪言。为完成进贡蛤蜊数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下海去捕捞蛤蜊,哪怕台风季节也要照常出海,许多渔船有去无回,致使家破人亡,百姓怨气冲天。观音菩萨知道人间苦难后,便隐身一只五彩大蛤蜊内,刀不能开,摔打不碎。宫廷御厨便拿此蛤蜊觐见文宗,文宗手托蛤蜊,蛤蜊竟慢慢自动打开,还有阵阵仙气飘出,定睛一看,里面竟是一尊珍珠观音宝像,见到蛤蜊内的观音宝像后,文宗大惊之余,忙下旨取消进贡蛤蜊,从此渔民又过上了安生乐业的生活。于是,家家渔民都供起观音,早晚叩拜,这“蛤蜊观音”的故事在浙江沿海渔村流传至今。
故事二
据说在宋朝时,有位名叫俞单集的人,曾任地方官。在他的辖区内,有条大河,盛产蚌蛤。当地商人,为了生意,经常请渔夫下河捞取,做成佳肴,以迎合对方的胃口。俞单集心生不忍,常便命属下,将蚌蛤买来放生。有一天,他亲到河边,见到商人正提着一桶又肥又大的蚌蛤,正要下锅。于是,他连忙制止,欲以高价收购放生。可是,却慢了半拍。只见那商人,已将整桶蚌蛤,倒进热滚滚的大锅中。俞单集心生慈悲不忍见之,随即合上双眼,口诵观音菩萨名号。突然,从锅中,发出一声巨响,接着光焰四射。众人吓得浑身颤抖,不知所措。过了一会,众人中有胆子较大的,走到炉灶旁,将锅盖掀了起来。大家眼睛随之一亮,只见一只巨蚌裂开,壳中立现出一尊观音佛像来,其妙相庄严,身后长有绿竹。细看之下,全都是珠宝、金玉凋琢而成。众人方知此乃是观音菩萨,为度化世人,而显现的法相。故不约而同地,同声忏悔。并将此事广为流传,后人乃将此形象,赞叹而尊称为「蛤蜊观音」。
故事三
唐朝时,由于文宗皇帝嗜食蛤蜊,沿海居民为了讨皇上欢心,不断地捕捞蛤蜊进贡,但当地官吏却借机从中剥削渔民,使得人民苦不堪言。
某天,有渔民捞起一个很大的蛤蜊,连忙进献给皇帝,没想到,蛤蜊壳内竟然有一尊酷似观世音菩萨的圣像,梵相具足,非常庄严。唐文宗觉得非常稀奇,就用锦盒供奉于兴善寺,供大家瞻礼。上朝时,文宗问群臣:“众卿之中,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观音圣像,象征什么祥瑞之兆?”
这时,有大臣建议说:“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凡人学者所能知。太一山(终南山)的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广记,皇上可诏其入宫垂询。”惟政禅师入宫后,禀告文宗:“世间诸事,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即是为皇上说法!”
唐文宗说:“菩萨虽已现身,但未闻其说法。”
惟政禅师立即解释:“陛下认为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唐文宗说:“这种稀奇的灵异之事,是我亲眼目睹,怎么敢不相信?”
惟政禅师就说:“陛下既已起信,菩萨便已为您说法说了!”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唐文宗开成元年条》记载:「唐文宗食蛤蜊,有闭而不开者,乃焚香祷之,蛤蜊忽变现菩萨之形,帝乃诏终南山惟政禅师问此因由,后并诏告天下寺院立观音像。」此为蛤蜊观音信仰之滥觞。普遍为渔民所崇信。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