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佛
拉珍
我曾对一个烦恼不堪的行者说:“你不信佛”。她圆瞪眼睛反驳:“我学佛修行十几年,不信佛信什么?”我说:“你不信。佛陀说烦恼生时即是我执魔,你不信;佛陀说诸法如梦幻泡影,你也不信。你若真将佛的说法信到心坎里了,你会放心大胆让自己进入魔境吗?你会对一个梦执著成这样吗?在烦恼侵袭你的时候,佛说的对治方法你丢在一边,这能算信佛吗?”她不说话了。
这是大约两年前的事,自那时起,“信佛”的问题就常在我心中盘绕。信,是学佛修行的第一个重要课题。《法集要颂经》偈语:“无信不修行”;《说无垢称经疏》云:“信为入法之基础”。可见信的重要,没有信,其他一切行持都谈不上,信如高楼之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拉珍今天的题目只是针对那些还没皈依的门外汉,大多数佛门中人会气定神闲的给自己下一个不错的评语:“我当然是信佛的,‘信’这个课题早就解决了,要不怎么会皈依佛门?”其实未必。皈依这个形式并不能代表真的信佛。就像逛商店,不是每一个进入商店的人都是要买东西的,很多人只是路过随便逛逛,凑个热闹,看个风景,或无聊打发闲暇,即便有人拿起了商品也不见得会买。而在百千万亿佛门弟子中,能算得上真信佛的,很少。正因为不是真信,才不能正解,更不能付诸于行,因而成就解脱的人凤毛麟角。
一、真信必见于真行
曾经有个老法师,修行几十年了,弟子也很多,有一天却发出这样的感慨:“昨晚我看到院子里的一个鬼,真没想到,哎呀,这个世上竟然真的有鬼呢!”还有个仁波且,一天非常惊讶地说:“嘿,我才发现啊,动物还真的有感情哎!”多可怜的法师仁波且啊,佛陀说了那么多六道轮回、众生平等的道理,他们听了学了几十年,且已为人师表,竟然从不曾相信!那些道理他们认为只是道理,从不实际运用,他们徒有佛弟子的外表,却从未相信佛说的法义。别以为这种人是少数,事实上,不信佛的佛弟子,遍布佛门。
还有这样一个公案:一行人,修行多年,神通都修出来了,却忽然因为修行前种的大恶因,业果成熟,种种恶报现前,最后还锒铛入狱。在狱中,他产生了很大的烦恼,觉得学佛无用,几乎退失道心。此时佛陀化现为一老僧入狱点化他,他对老僧说:“我现在非常痛苦,你能不能跟我说点什么开导我一下?”老僧递给他几卷经书,然后对他开示因果的道理、修行的道理。他却更烦恼了,对老僧嚷嚷:“这些经书我都读过,你说的这些道理我早就知道了,怎么还是这些啊?能不能说点新的啊?”老僧长叹一声:“唉——你要我说什么呢?佛陀掌中无秘密啊,一切解脱的方法都教给众生了,我都说了两千年了,你们总是不信,我还能怎么办呢?”说罢,老僧凭空消失不见。行者此刻才幡然醒悟,生起正信之力,继而于狱中修成正果。
信佛的概念,不止是皈依了就叫信佛了,不止是在家供个佛像,手腕带串佛珠,入庙磕头随喜就叫信佛了,也不是穿上僧衣,披上喇嘛服,或者登上高位为人师表就真的信佛了,甚至不是听闻了羌佛法音,熟读了世尊经卷就叫做信佛了。就像那狱中的行人,他所学颇多,可一到实用对治的时候所学非用,所以佛陀说他不信。信,不是一种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迟早会变成虚伪。信的层次有多种不同,每一种层次所相应的修持境界也不同。《大乘庄严经论》将信分为十三个品类,“一者可夺信。谓下品信。二者有间信。谓中品信。三者无间信。谓上品信。”直至第十三品“远入信”也叫“极净信”,为八地菩萨至等佛觉地所相应之净信。由此可见,信的问题,绝不是入了佛门,就可以放下不管的,而是贯穿于直至成佛的全部行持,无论任何层次的行者都应该随时反观自查的一件大事。
放眼我们的修行人,下品、中品信者居多,上品信者少之又少。而下品、中品信者,严格说来不算是信。因为那种“可夺”之信,即易被夺走,易被动摇,易被本人舍弃之信,如墙上之草,根不入土,稍有风吹便轰然倒梉,或者“有间信”,时而信时而疑,时而信时而放逸,像破损的录影带,中间不停间插著没有磁剂的空白或错误画面,信中有覆,信中有障,不能朗净如一,这种不净杂染信因,定然结不出成就解脱妙果,这种信的意义微弱,算不上真的信。
信佛,信佛的什么?一信佛之实有,二信佛之言教。信佛实有是一个基础,连佛之实有都不信,闻佛说法还起厌谤的人,正是《究竟大悲经》中所说的“皆是宿世久远造五逆行谤一切混融行者。以谤因缘而便坠落堕于三涂受苦无量。经百劫千劫百千亿劫受罪毕已。谤报受飞禽走兽之形。复倍上数受谤报毕。生在人中或为下贱。复受毕已生在种性之中。以本谤因缘还复起谤名为下士。”这类劣根下士不是此文论及的主要对象,本文主要针对已入佛门的弟子对于“信佛”这个概念的片面理解,而这个片面理解正是障碍行人正确行持获得受用的关键所在。
仅就信佛实有这一点,多数佛门弟子大体可以过关,但行人对“信佛”的误解也往往在于此,以为这就是信的全部。其实,信佛实有只是一个开头,比如有医王教你做医生,信医生之实有,信医生之好处只能算一个好的开始,若仅止于这种信,还远远不能达成你做医生的目的,因而更重要的是信医王之言教,将此言教付诸实践锻炼培养才能最终成为医生。同理,信佛之目的在于解脱轮回成圣,那么只是信佛实有这一点,并不能直接达成解脱成圣的目标,信奉、遵从、行持佛陀的教言教戒,也就是依教奉行,才是结出解脱成就妙果的真信因。
真的信佛,不只是概念上的基本认同,这种大体上的粗糙认识,只会结出下品、中品信。真信是会生力的,因为真信是深入灵魂的,是用全部的身心去迎接,是用彻底的诚恳去受纳,这种纯净的信,会在人内心形成一种力量,这力量会排开许多过往和当下的阻碍,带动人的思考、语言和行为自然的趋向、近附、相应他所相信的对象,这种趋向、近附和相应的程度越深,面越宽广,其信奉对象对自己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效果就越鲜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真信的作用效果是表现在身口意三方面,而不仅仅是意识概念大体认同这么简单。那么,当一个佛弟子反观自己,那种对于诸佛教言的信从,并没有深入内心生起强大的心力,在身口意三业上并未产生深刻的力用效果,则说明他对诸佛教戒的真信力尚未生起。在《大方等大集经》中,具体列举了十七种信力,条条都是将佛陀教戒落实于三业无有遮障迟疑的正行,如“能一切施不求果报是名信力”,“若有修行忍辱之法不求其果是名信力”等等,它清楚地告诉行人,只有当我们将佛陀教言实实在在施展到行持上了,才能叫做有信力。有人会说:“哇,要到这种程度才能算真信,太难了吧?”不对,这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我来说两个简单的世间譬喻:
有一个人,常走一条山路,一日遇见樵夫,樵夫告诉他:“你不要走这条路,这路上毒蛇猛兽很多,危险!你要走山下的大路。”此人万分感谢樵夫,并表示一定听从劝诫。但第二天,这人站在路口想了想樵夫的话,觉得山路其实也没那么危险,终究放弃了大路继续走山路。请问,这个人相信樵夫了吗?你当然会说他不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他的实际行动上看出来的,是从行上鉴出了他的信。不管他说了多少好听话给樵夫都不能代表对樵夫的相信,到了实际行动的关口,他放弃樵夫的指点,选择了自我的判断,充分说明他其实并不真的相信樵夫,真的信进去了,他一定不会再走山路。
再比如,你生病了,医生告诉你要吃什么药才能痊愈,你不反对他的说法,还不断赞叹对方学问高,医术好,但说一千道一万,你就是不按照他的处方吃药,这叫什么?这叫应酬,叫虚伪,你从心底里并不真的相信他的医术,或不信他的诊断,或不信他的药效,你的那些赞叹都是客套应付他的,你对他没有生起真信心。真的信,你会立即行动,毫不迟疑地按他的药方抓药、吃药。
那么佛陀告诉众生:六道轮回是充满痛苦的,凡夫众生是必定要生死轮回的,如佛教戒修行才能了生脱死离开轮回痛苦……众生口头称是,恭敬赞叹佛陀伟大佛陀光明佛陀说得太好了,可是一转头,照样热衷于轮回诸事,漠然于佛说出离之行,这不正是行路人对樵夫的不以为然,不正是病人对医生的虚伪吗?
所以,行者们,真信必见于真行。